產(chǎn)品名稱 |
庭院假山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先秦兩漢的建筑風格亦比較側重于陽剛壯美的表現(xiàn),其形象追求的是“寬大崇高”,其細部追求的是“錯采鏤金”,就是與正規(guī)建筑互補,理應表現(xiàn)出陰柔秀美的園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園中高臺林立,奇卉珍禽畢呈。正像前漢大賦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的苑圃花園氣派宏大,包羅萬象,盡量顯示豪華富有,而沒有后世園林的詩情畫意和韻味含蓄,因此,從陰陽合德剛柔相濟的審美觀念來看,此時的建筑藝術是稚氣的,過分顯露的,是對外在世界一種較為粗拙的、物質(zhì)的把握。歷史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動亂的社會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覺地與現(xiàn)實社會保持著距離,談玄之風興起,并尊《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流風所及,也給兩漢以來較為正統(tǒng)沉悶的藝術理論注入了新的生氣,反映在建筑上,樸素,雅潔,寧靜自然的村居園林發(fā)展很快,作為對廣殿高樓的補充,它們妥帖地表現(xiàn)了秀麗、自然的陰柔之美。
梁柱組合的木構框架從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這也是我國建筑文化系統(tǒng)穩(wěn)定與守成的有說服力的例子。事實上,對于木材易腐爛,不堅固,又容易引起火災等弊端,古人早有認識,而且隨著工具的改進,我國古代的石結構建筑技術也并不亞與同期的西方國家。但是當古埃及,古希臘的重要建筑都逐漸以石材代替木材時,這種替代卻沒有在中國古建筑中發(fā)生。因為中國之所以習用木材是緣與陰陽五行的傳統(tǒng)觀念,而傳統(tǒng)是不好隨便更改的,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長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區(qū)的森林消耗殆盡,連修繕宮廷也缺乏可作柱,棟的大料,這時寧可將小料用鐵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體現(xiàn)出對木材的無比深情以及對傳統(tǒng)的嚴格恪守。
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觀念的影響,歷來主張順應自然,從未有過如西方視建筑為永恒,不朽,紀念物的思想,當然也就談不上與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斷更新,進行新陳代謝,要與自然保持和諧。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