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雪松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一般用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可于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量為75千克/公頃。也可提早播種,以增加幼苗抗病能力。選擇排水、通氣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作為苗床。播種前,用冷水浸種1——2天,晾干后即可播種,3——5天后開始萌動,可持續(xù)1個月左右,發(fā)芽率達90%。幼苗期需注意遮蔭,并防治猝倒病和地老虎的危害。一年生苗可達30——40厘米高,翌年春季即可移植。扦插繁殖在春、夏兩季均可進行。春季宜在3月20日前,夏季以7月下旬為佳。春季,剪取幼齡母樹的一年生粗壯枝條,用生根粉或多或500毫克/升萘乙酸處理,能促進生根。然后將其插于透氣良好的砂壤土中,充分澆水,搭雙層蔭棚遮蔭。夏季宜選取當年生半木質(zhì)化枝為插穗。在管理上除加強遮蔭外,還要加蓋塑料薄膜以保持濕度。插后30——50天,可形成愈傷組織,這時可以用0.2%尿素和0.1%的磷酸的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
灰霉病主要危害雪松的當年生嫩梢及兩年生小枝。嚴格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嫩梢枯梢型:主要發(fā)生在嫩梢上,初期癥狀同潰瘍型,但當病部出現(xiàn)水漬狀腐爛后難以形成愈合組織,當病部達到嫩梢周長的2/3 以上時,嫩梢即自病部向下彎曲、萎蔫、枯死。病情發(fā)展迅速,從癥狀出現(xiàn)到嫩梢枯死,只需4至5天。雨天病部會長出一層灰霉。
2.潰瘍型:主要危害雪松的嫩梢。初期在嫩梢基部產(chǎn)生淡褐色圓形、近圓形不規(guī)則小斑,后逐漸擴大成中部下凹的大病斑,在下凹初期呈深褐色水漬狀腐爛。病愈后,原來腐爛的表皮干裂。3.小枝枝枯型主要發(fā)生二年生小枝上。病斑主要從病死的嫩梢擴展而來。初期在枯梢和小枝交界處形成一圈赤褐色凹陷,后逐漸形成明顯的病斑,病斑不開裂,有少量的樹脂溢出,皮層和木質(zhì)部表層呈深褐色。病斑擴展至小枝一周后,小枝上部枯死。該病的發(fā)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關(guān)系密切。
雪松盆景的加工造型以攀扎為主,結(jié)合修剪為輔。攀扎以冬春為宜,多采用棕絲進行攀扎。雪松主干聳立,側(cè)枝平展,故多將側(cè)枝做彎成S形狀,主干一般不做彎,自然向上成大樹型,姿態(tài)極為樸實美觀。也可取當年生小苗5-7棵,高低錯落,合栽成叢林式,枝葉婆娑,別具韻味。
藥療用途的歷史很久遠,早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時代。古埃及人將雪松油添加在化妝品中用來美容,也當作驅(qū)蟲劑使用。美國的原住民也將雪松當作藥療及凈化儀式使用的圣品。經(jīng)蒸餾還可得芳香油,雪松精油的各種益處使其成為治療頭皮屑及皮疹的選擇。
雪松木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精油,可以經(jīng)由蒸餾的方式將其從木片或木屑中萃取出來。雪松油的主要成分包含A-Cedrene、B-Cedrene、Thujopsene、Sesquiterpenes、雪松醇及韋德醇。雪松油具有抗脂漏、防腐、殺菌、補虛、收斂、、調(diào)經(jīng)、祛痰、殺蟲及鎮(zhèn)靜等醫(yī)療功效。
雪松是世界各地常見的針葉樹。它們通常很高,通常有扇形葉子,小錐體或微小的粉紅色花朵。北美洲的主要雪松 - 包括大西洋白雪松, 北方白雪松,巨型紅杉和西部紅柏 - 都有扁平的鱗片狀葉子和粘稠的樹皮。它們生長在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初在中國種植的 日本紅杉用于生產(chǎn)強力,抗風雨和防蟲的木材,用于建筑家具和房屋。其他雪松,包括墨西哥白雪松和澳大利亞紅雪松,也被用來生產(chǎn)耐用木材。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