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珍珠梅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頂生大型密集圓錐花序,分枝近于直立,總花梗和花梗被星狀毛或短柔毛,果期逐漸脫落,苞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全緣或有淺齒,上下兩面微被柔毛,果期逐漸脫落;萼筒鐘狀,萼片三角卵形,先端鈍或急尖,萼片約與萼筒等長;花瓣長圓形或倒卵形,白色;雄蕊生在花盤邊緣;心皮無毛或稍具柔毛。蓇葖果長圓形,有頂生彎曲花柱,7-8月開花,9月結(jié)果。
分布于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亦有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海拔250-1500米。珍珠梅樹姿秀麗,夏日開花,花蕾白亮如珠,花形酷似梅花,花期很長。在園林中叢植于草地角隅,窗前,屋后或庭院陰處,效果尤佳。亦可作綠籬或切花瓶插。
灌木,高達(dá)2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稍屈曲,無毛或微被短柔毛,初時綠色,老時暗紅褐色或暗黃褐色;冬芽卵形,先端圓鈍,無毛或微被柔毛,紫褐色,具有數(shù)枚互生外露的鱗片。羽狀復(fù)葉,小葉片11-17枚,連葉柄長13-23厘米,寬10-13厘米,葉軸微被短柔毛。小葉片對生,相距2-2.5厘米,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7厘米,寬1.8-2.5厘米,先端漸尖,稀尾尖,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稀偏斜,邊緣有尖銳重鋸齒,上下兩面無毛或近于無毛,羽狀網(wǎng)脈,具側(cè)脈12-16對,下面明顯;小葉無柄或近于無柄;托葉葉質(zhì),卵狀披針形至三角披針形,先端漸尖至急尖,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或全緣,長8-13毫米,寬5-8毫米,外面微被短柔毛。
方法是:將樹齡5年以上的母株根部周圍的土挖開,從縫隙中間下刀,將分蘗與母株分開,每蔸可分出5至7株。分離出的根蘗苗要帶完整的根,如果根蘗苗的側(cè)根又細(xì)又多,栽植時應(yīng)適當(dāng)剪去一些。這種繁殖法成活率高,成型見效快,管理上也較為簡便,但繁殖數(shù)量有限。 分株后澆足水,并將植株移入稍蔭蔽處,一周后逐漸放在陽光下進(jìn)行正常的養(yǎng)護。
防治方法:深秋時清除病殘植株,減少病菌來源;注意通風(fēng),降低空氣濕度,加強光照,增施磷鉀肥,增強抵抗力;發(fā)病后應(yīng)及時剪除受害部分,或拔除病株燒毀;噴藥。休眠期噴灑等量式1%波爾多液,發(fā)病初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代森銨800~1000倍液 。
珍珠梅的花、葉清麗,花期很長又值夏季少花季節(jié),在園林應(yīng)用上十分常見,是受歡迎的觀賞樹種,可孤植,列植,叢植效果甚佳。珍珠梅多在園林庭院單株栽植,一般不必施肥,但經(jīng)常灌水,特別春夏干旱時節(jié)要保持土壤濕潤。入冬前灌足冬水,在高寒地區(qū)應(yīng)保護越冬,其他管理均較粗放。珍珠梅株叢豐滿,枝葉清秀,貴在缺花的盛夏開出清雅的白花而且花期很長。尤其是對多種有害細(xì)菌具有殺滅或抑制作用,適宜在各類園林綠地中種植。特別是具有耐陰的特性,因而是北方城市高樓大廈及各類建筑物北側(cè)陰面綠化的花灌木樹種。
———— 認(rèn)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