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銅鏡真?zhèn)蔚臎]有一個科學、可靠的方法,因此,所謂銅鏡,其實還是一門「眼學」技藝。眼學技藝也是有知識成分的,只要有文物市場,就需要在魚龍混雜之中去偽存真,就有鑒別真?zhèn)蔚膯栴}。
由于銅鏡具有4,000年的歷史,時間跨度大,就對各個時代的銅鏡紋飾有基本的了解,從齊家文化、商、春秋、戰(zhàn)國、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宋、遼、元、金、明、清等等。如不同時代的紋飾品種,主要銘文類型;不同時代的形制、工藝、鑄造特點;各地銅鏡的外觀特點(南方叫「包漿」,北方叫「皮殼兒」),如紅斑綠銹、沁、黑漆古、綠漆古等;因年代不同、合金比例不同、各地區(qū)的坑口差別等等作鑒別。對特種工藝鏡,如戰(zhàn)國金銀錯(松石)、鏤空、漆繪;漢彩繪、鎏金;唐金銀平脫、螺鈿等等,需特別注意,因為出土極少,所以真正認識的人也少。
此后,直到18世紀中葉開始,《西清古鑒》、《寧壽鑒古》、《浣花拜石軒鏡銘》、《藤花庭鏡譜》、《古鏡圖錄》、《小檀欒室鏡景》等金石學文獻,均著錄并研究古代銅鏡,梁上椿出版于1940年的《巖窟藏鏡》,對銅鏡紋飾類型的年代學分類與銘文釋讀,相對比較準確和系統(tǒng),代表了在金石學框架內(nèi)銅鏡研究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