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在整體的造型上,不但可以相互融入到大自然之中,還可以在人們的情理之中,還要給人一種意料之外的美感. 園林假山制作的建筑從古到緊一直在用,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設計師將不同種類的石頭安裝而成以用來裝飾和美化環(huán)境的的小山,從近距離范圍內(nèi)來觀看景觀,是來自大自然的山水風景奇觀的縮小版本。
假山是用自然石或人造石營造的擬自然石景。假山是真山形式的反映,真山的形式則是地形地貌特征的體現(xiàn),崇山峻嶺,丘陵岡阜是我國的地形特點。所以千來,書畫中以峰顯山巒,坡示丘陵,假山則成為造園大師們對真山概念化和抽象化的濃縮品,換句話說,假山源自真山,卻又對真山加以典型化,模式化,意境化,象征化,是對真山的藝術再現(xiàn)。
正是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山景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特一景――山景,與水景一樣有著它特的觀賞價值。目前,我國的私家園林和園林均存在假山的堆筑,自然園林建筑中,假山起著關鍵的作用,并以其特的方式詮釋了美的境界。假山能夠使園林景致更加充實,同時其與周圍景致容易協(xié)調(diào)一致,使園林具備了層次感及空間感。因此,假山堆筑的狀態(tài)與全園景觀有直接的關聯(lián)。所有造園家、設計者需分析和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是風景園林和假山堆筑之間的關系。
在園林造景中的功能
假山的造景功能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如對園林空間進行劃分;組成園林的地形骨架和主景;擋土、護坡、駁岸和庭院及自然式花臺的布置。假山和園林的植物和建筑、場地及園路構成的景致,其自然氛圍較濃厚,而人工氣氛相應的降低了。
假山布局
相地布局(即以環(huán)境條件為前提確定山水形勢及其間架),混假于真;賓主分明;兼顧三遠;依坡合山。所謂三遠,即宋代畫家郭熙《林泉高致》:“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根據(jù)山石及水脈的自然皴紋,把零碎的山石材料堆筑成造型一定且具備整體感的假山,達到遠觀有“勢”、近看有“質(zhì)”的視覺效果。在工程結(jié)構方面主要技術是要求有穩(wěn)固耐久的基礎,遞層而起,石間互咬,等分平衡,達到“其狀可駭,萬無一失”的效果。
布置假山植物時,植物的色彩和形態(tài)等的選用,要將山的氣勢、姿態(tài)及質(zhì)感襯托出來。多在假山的山腳和半山腰處布設植物,且植株的體量不宜過大,而山腳應選用橫臥和粗枝干的高大的植物。揚州個園的黃石假山,古柏就設置在石隙內(nèi),其山石的褐黃襯托出古柏枝葉的蒼綠,而巍峨的山和堅挺的古柏也相呼應。挺拔的青楓坐落于山腳,襯托出明朗的秋山。
植物為主、山石為輔――反樸歸真、自然野趣
山石作為布設植物時的配景,將自然植物群落的景致充分表現(xiàn)出來。這種設計理念將植物作為主景,其他自然要素,如疊山、石頭起輔助作用,在建筑物的前方和轉(zhuǎn)角處、欄桿、綠地邊緣、樹叢、綠籬及道路兩旁栽種花卉植物,如一二年生的宿根花卉花卉等,以自然式帶狀混合栽種花境,此種植物群落屬于仿自然式,加之石頭作為襯托使親切自然的景致更穩(wěn)定協(xié)調(diào),且具備歷史性。
例如,在環(huán)境一角布設一些植株及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石頭疏密得當,大的、小的相呼應,石塊間的植物合理的組合在一起,形態(tài)靈活多樣,參差錯落。將翠竹林設置在干道兩側(cè)作為主景,林下配有的花卉、爬藤等陰生植物,再將二三一組的石塊布置在這些植物之間,駐足觀賞,如置身效野山林,這種山野景致令人神往。
假山是構成古典園林的關鍵因素,博納大地山川的鐘靈毓秀和歷史文化的濃厚積淀,在世界上它的藝術水平及風格特,可謂是秀一枝。大部分流傳的的傳統(tǒng)假山作品已得到修復和保護,但是為數(shù)不多。而修復假山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此外,需挖掘、完善古典假山藝術理論,使其成為可資借鑒并部分繼承的財富。展望前景,當新的現(xiàn)代園林體系確立之日,博大精深的古典園林藝術必然會發(fā)揮其作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融匯于現(xiàn)代園林之中。
園林假山是一種自然式山水園林,源于自然是園林假山的基本特征。由于園林空間的局限性,追求對自然山石材藝術的摹寫,故在園中掇石材疊假山被列為造園的要素,這就要求造園者充分利用空間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